show('  原本总参顾虑的,大明朝廷会不会把“红巾军”和辽东的“红武军”联系到一起,导致提前动手。

  结果是总参想多了,他们眼中的大明朝廷,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预估的底线。

  这些官僚们,就特么毫无底线可言。

  没人关注这“红巾军”“山西农会”从哪里冒出来的,又是什么样的组织,有多大的危害。

  他们只关注借着这次山西大变,能给对手泼多少脏水,扒下来多少件官服。

  鲜廉寡耻,莫过于此!

  大明朝堂如菜市场一样吵了两天后,双方也吵累了,都是一屁股屎,大哥别笑二哥哥,谁也奈何不了谁。

  一番妥协和交换,暂时勉强停战。

  首辅、次铺皆有过错,罚俸记过。

  暂时还不知道具体山西事变的详情,对原来的山西文武处理先搁置。

  宣府不能不防,还要调兵反攻剿寇,不外乎将兵和钱粮。

  又是一番博弈之后,调直隶按察使,右参政卢象升率领“天雄军”一万,前去宣府主持大局。

  官职升为右佥都御史“总督宣大、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”,简称宣大总督,辖宣府、大同、山西三抚三镇。

  又严令三边总督洪承畴,克期进剿紫金梁,从陕西进攻山西,和宣大总督一起南北合围,堵住山西流寇的出路。

  这才是开始,紧接着明廷开始抽调各镇精兵,往京城集中。

  崇祯皇帝也不傻,山西的丢失,对大明意味着什么,他想想都脊背发冷。

  于是在乾坤独断的坚持下,无视首辅次铺推荐的什么陈奇瑜、孙元化、孙传庭等等新生代的所谓帅才。

  还是把太子太傅、兵部尚书、快七十岁的孙承宗、孙阁老这座大佛,再次请了出来。

  以蓟辽督师兼任直隶总督,总督天下兵马,御赐现在唯一的一把尚方宝剑,统领各路来援的精兵。

  在南北对进的时候,再给这个什么“红巾军”来个泰山压顶,彻底平定山西之变。

  一时间,各地兵马纷纷调动,这年头能出门野战的,基本上就都是以各镇总兵家丁为主的精锐。

  可不敢全军出动,走半道就能跑散了一半。

  这些军情随着电波传到红旗城,汪鹏当面夸赞了总参的谋划非常精彩,有效的按计划调动了大明的现有武装力量。

  就很棒!

  然后私下里,一个人悄悄的伏案大笑,真是太好了,自己这些徒弟的小脑瓜子,都是咋长的,还真管用。

  以天下为棋盘,不但自己要落好子,布好局,还要以势逼人,牵着对手的牛鼻子,一步步拖入我方的局中。

  指望汪鹏想这些办法?想多了!

  他就会直接莽过去,大不了就开挂,谁让他有虫洞呢!

  总参的年轻参谋们,从一开始辽东大反攻时的笨拙、按部就班,到棒国攻略时已经初露锋芒。

  再到征服倭国时,已经具备了灭国之战的策划指挥能力,等远征南洋行动时,真的游刃有余。

  没有谁是天生就会打仗的,赵括那样的理论专家,成为千古笑谈。

  要说有啥诀窍,无他,手熟尔!

  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下来,不知不觉之中,这个时代唯一的正规参谋军官团,已经在战火中磨砺了出来。

  既有刻板的数据化管理,精确到每一天,每一个兵的作战消耗,也有布局天下、天马行空的策划和战略。

  最最关键的是,这不是靠着一两个所谓的天才,而是一个完善的团队,并且还不断的增加新鲜血液。

  这就很奈斯!

  而对于汪鹏来说,他真正体会到了上位者的快乐。

  不需要他绞尽脑汁的想战略,手下人的报告会分析的清清楚楚,一二三四五写的明明白白。

  有提纲、有细节、有应急预案,他只要细细的对着地图或沙盘,把方案看懂看透彻就行。

  万一有不清楚的,还可以把人喊来,再讲的细一点。

  然后,拍板、签字、下发到相关部门即可。

  这就让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,而且还会用后世的战例,对比这些方案。

  更过分的是,他还会抽空回现代,把相关战略用脑洞策划的方式,发到头条、和相关论坛。

  总能碰到一些专业的或民间的高手,指出优劣,和不足之处。

  比如一些现代的军事学院专业参谋人士,无仗可打的情况下,这些军中精英大脑,也喜欢玩军旗推演。

  古今战例都推演的厌烦了,突然冒出个明末脑洞,也是兴致勃勃的帮着策划。

  这些建议被汪鹏带回参谋部,刷刷几笔,让总参的年轻人,对统帅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  开挂的人生,就是这样朴实无华!

  随着直隶、辽西、山东、南直隶、浙江等地的精锐力量,纷纷被抽调入京,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平寇军队。

  这些地方立马就空虚了下来,现有的守军,也就维持个治安,守紧大城要害而已。

  华夏军情局的行动,更加半公开化,尤其是被各地被花钱拿下的偏远卫所,一个个新到任的实职千户们,正在抓紧练兵。

  收了贿赂的上司,这些指挥使大人,对下面的情况不是不知道,知道了又能怎么办?

  拿了钱,就闭嘴,不上路子就弄死。

  没有什么谈判妥协啥的,大明的卫所早就烂到根了,死活都没人在意。

  而对于当地的官府来说,卫所就是一帮偷鸡摸狗的贼,不惹事就当看不见。

  豪强们就有些紧张,毕竟占了卫所不少良田,新来的卫所千户,对这些他们的示好不置可否。

  来的新千户,自己带着一队精锐家丁,原本的什么百户、小旗之类,统统赶到一边,该种地的还种地,该做买卖的继续做买卖。

  落脚时间不长,就竖旗招兵。

  招军户?真是滑天下之大稽!

  老百姓情愿去当佃户,也不会去卫所当这劳什子军户。

  哎呀!还真能招到人,不仅是招当兵的,一招就是全家都收,供吃供住,还发钱!

  当卫所兵还发钱?亮闪闪的一块“顺风”银。

  天爷啊!可了不得!

  眼看着一帮泥腿子,个把月功夫就走的横平竖直,面色也红润了,还唱歌?

  这人什么来头?

  哪里来的钱粮?

  

')